这几天,中超俱乐部的老总们恐怕都在犯愁。
上个星期,山东泰山队抽到了J联赛的强队川崎前锋,这个签结果让球迷们惊叹“运气太差”。更让人难受的是,3月13日的客场对战正好碰上中超开赛的时机,核心球员可能需要带着行李包在两个场地间快速奔波。
说起,这场“亚冠之争”的起因,是武汉三镇上个月发布的那份引起足坛关注的声明。声明上白纸黑字注明“放弃亚冠角逐,集中精力确保联赛位置”,简短的九个字,却在球迷群体中掀起了巨大波澜。
一位资深足球爱好者在论坛上分享感慨:十多年前恒大征战亚冠赛事,整条商业街的摊贩都匆忙结束营业,如今情形却截然不同,干脆直接认输?这种现象确实存在。2013年那个夜晚,天河体育场上空星光璀璨,恒大将亚冠冠军奖杯高高举起,无数观众通过屏幕感动落泪。
理想往往美好,现实却很残酷。最新统计表明,2024赛季中超各队整体开支较鼎盛时期削减了百分之四十二,外援薪资上限被严格限定在税前两百万欧元。这种情况意味着什么?上海海港目前五个外援名额的总成本,都不如过去奥斯卡半年一个人的收入。
某俱乐部负责人私下抱怨NBA赛事网,说出国参赛堪比远行求索,仅隔离环节就要持续七天。前年有一支队伍返回国内,整个团队体重下降了八公斤,核心球员还没调整好时差,就匆忙参加联赛比赛。
然而,总有人在逆境中挺身而出。
记得去年亚冠小组赛的情景吗?山东泰山队坚持到最后一刻,虽然最终遗憾地被淘汰,但00后球员阿卜杜肉苏力打出的那个精彩绝伦的进球,至今仍在亚冠官方抖音的热门榜单里占据着重要位置。更令人钦佩的是浙江队门将赵博,他在面对J联赛强队的猛烈进攻时,竟然成功挡下了七个看似必进的球,让日本媒体将他赞誉为“中国的长城”。
那些耀眼时刻,促使人们反思:我们为拼亚冠与否的讨论,究竟在争辩什么,又为何争论。
资深评论员马德兴观点正确:亚冠如同镜子,反映中国足球真实实力。他引用亚足联最新报告内容:五年内持续参与亚冠的中超队伍,其青年培养效率远超退出联赛的队伍,前者是后者的三倍。
这个信息让我回想起上月于青岛青训营目睹的情景,一群出生于2005年的少年们围在平板电脑旁观看亚冠赛事转播,当电视画面里中国选手与亚洲顶尖前锋激烈交锋时,其中一个少年不禁感叹道:“原来咱们中国人踢球也能这么厉害。”
当然,拼命不等于蛮干。
上海申花找到了新的打法:在国内联赛采用本土球员轮换阵容,而在亚冠赛事中则使用三名外援进行快速冲击。尽管比赛结果有过波动,但主教练吴金贵说过一番很接地气的话:既要看到自身的不足,也不能甘居人下地比赛。
最令人担忧的是,假如所有中超俱乐部都退出亚冠联赛,亚足联的技术积分将可能跌出东亚区前六的位置。到2025年,我们或许连2+2的亚冠参赛席位都无法维持——这表示今后中国队伍若想参加亚冠,必须从预选赛阶段开始角逐!
处于这个交汇点,国内联赛的足球队宛若临考的学子。倘若彻底舍弃练习赛,将难以找准方向,倘若过度耗费体力,又会影响最终测验。也许最核心的课题并非“是否全力以赴”,而是“如何全力以赴”——借助阵容更迭来适应压力?让新秀球员积累经验?将亚冠赛事作为战术演练的场所?
坦白讲,目睹日职联队伍于亚冠赛事中展现出的昂扬气势,内心颇感失落。当地支持者能通过社交平台自豪宣告:"我们队伍象征亚洲。"我们这边又如何呢?
Copyright © 2021-2025 NBA赛事网. All Rights Reserved. 鄂ICP备17018473号